【博雅大講壇】教育部長江學者、中山大學彭玉平教授為我校師生講授唐宋詩詞的魅力

錄入者:校辦宣傳科-洪玉敬發布時間:2022-06-17浏覽次數:10

本網訊 6月15日下午,教育部長江學者、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導師彭玉平教授做客博雅大講壇,他以“唐宋詩詞之神韻”為題,講授唐宋詩詞中的情感與風韻,帶領師生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語言文化學院院長王毅教授主持講座。

講座現場(謝豐 攝)

講座伊始,彭玉平教授就詩歌本身的藝術價值與間接價值來回答詩歌有什麼用這一問題。《西廂記》中張生與崔莺莺的月下對詩為例,伴随着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的開頭,張生與崔莺莺的情感在詩歌中得到轉折,故事情節被推動發展。由此,彭玉平教授得出了詩詞作為文學作品本身就是經典,詩詞内所寫的詩歌,同時也是構成經典的一個關鍵因素這一結論

彭玉平教授為我校師生講授唐宋詩詞的魅力(謝豐 攝)

彭玉平教授從言意關系、得意忘象、以意逆志、要眇宜修四個方面分享增添詩歌神韻的方法。他運用幽默的話語向大家展示了語言的局限性與默契性,正是默契的難得,便有了“得意忘象”這一至高的審美境界。他引用胡适《白鴿》中的“白羽襯青天,十分鮮麗!”直觀地向在場師生們點出:中國詩詞中的神韻就是言外之意。他選取“七隻鴨”“好酒不見”“好響啊”等富有幽默色彩的民間故事,形象地說明了畫面表達的重要性與視覺思維的不可替代性。也正因為詩詞具備形象特點,才使其突破了語言的局限性,造就了文字背後耐人尋味的神韻風采。

在簡要分析增添神韻的方法後,彭玉平教授指出,神韻的精髓是文化底蘊。他引經據典,講述詩詞中的曆史背景。例如,溫庭筠在《菩薩蠻》中巧用女子梳洗時的嬌慵姿态與成妝後的情态,暗喻自己的官場不得志;李商隐的《無題》看似描寫才女處處失意,實則悲哀自己“滿腹才華不得用”的懷才不遇之悲哀;杜荀鶴的《春宮怨》描繪的是一幅宮女抒怨圖,春心受殘的寂寞卻是詩人對于無人賞識的自我歎息。彭玉平教授認為,男性詩人在詩詞中往往借用女性暗喻自己的悲哀,藏在詩後的不僅是詩人本身,更是曆史背景下的無奈。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轼的《定風波》表現出作者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也蘊含了作者的人生智慧。彭玉平教授解析道:在驟雨狂風中,用“莫聽”二字點明了外物不足萦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緊接前句,寫出了蘇轼在雨中照常舒徐行走的釋然。“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傳達出一種豪邁之情。“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風雨終會過去,晴天終将來臨。“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坎坷,隻要堅持,風雨之後終會見彩虹。彭玉平教授指出,蘇轼的這一首《定風波》,給我們傳遞出無懼風雨、坦然歸去的人生智慧。

“在詩詞中可以觸摸情感脈搏。”彭玉平教授從李清照的詞《鳳凰台上憶吹箫》中解讀出李清照與趙明誠的感情并不像世人所說的那般恩愛。“生怕閑愁暗恨,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彭玉平教授認為,李清照的詩詞中充滿了對婚姻不幸的哀怨,從《金石錄後序》《臨江仙》等詩詞中都可以感受到李清照苦悶、彷徨與乏趣的心情。

王毅教授在總結中說:“在語言質量不高的時候,象出不來,意更出不來,這種語言幹癟枯燥。而蘇轼、李清照等,他們能用精悍的語言來塑造鮮活之象,進而傳遞出微妙之意。”他希望大家積累知識儲備,增強文化底蘊,努力提高自身語言質量,使其達到神韻的傳遞效果。

本場講座,同學們熱情高漲,會場座無虛席。彭玉平教授學識淵博、妙語連珠,得到了在場師生的熱烈回應。會後,與會師生深感獲益匪淺,如品味了一場文化盛宴。(記者 任嘉曦、劉秀娴)


XML 地圖